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ENGLISH
 
 
 
首页   简介   成员   成果   资源   留言   图片   公告
 
简介
课题组简介
研究课题
主要贡献
 
   
 

QQ:965620039
QQ:807974030
MSN:
12345@hotmail.com
12345@hotmail.com

 
主要贡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简介 > 主要贡献
 

1.   完成了我国东北和北方地区全新世化石花粉图编制与分析工作,这是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

2.   重建了东北和北方地区过去1万年森林与草原生态过渡带东西向迁移历史,提出生态过渡带迁移幅度不大,降水或干湿程度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均较小;

3.   重建了科尔沁沙地东南地区晚全新世植被、沙丘活动史,首次采用花粉资料恢复过去沙漠化过程,揭示了沙地系统气候、植被、土壤、湖泡、沙丘和人类活动之间特殊的相互作用机理;

4.   利用高分辨率花粉剖面分析,发现了科尔沁沙地麦里地区中世纪温暖期夏季降水显著增加的证据;

5.   从花粉和沉积物等多种证据,首次证实了我国北方中晚全新世人类活动对森林植被演化具有深刻的影响,提出本底植被的概念,这对于生态建设规划和古气候分析均具有价值;

6.   发现北方湖泊沉积物14C测年的硬水影响问题,14C年代比实际年龄偏老500-2000年,这对于北方地区古气候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7.   根据花粉资料,提出我国东北地区全新世早中期干燥,中全新世以来趋向湿润,当前是过去1万年内最湿润阶段的创新观点;

8.   对全球Biome 6000、东亚植物功能类型分类及中国第四纪花粉数据库研究做出一定贡献;

9.   首次提出冰后期我国东北地区几种乔木种属存在自南向北迁移的初步花粉学证据;

10. 对东北科尔沁地区和辽东半岛地区20世纪年和季节平均气温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冬季增温明显但夏季变凉、年平均气温变暖不显著的结论;

11. 对我国近50年降水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为长江和黄河流域的洪水和干旱现象提供了一个气候趋势背景解释;

12. 分析了我国近50年沙尘气候特点及其时间演化特征,提出降水和风速及大风日数变化是沙尘天气事件减少的主要气候因子,完成中国沙尘气候图集编辑出版工作;

13. 合作完成教育部国家九五重点教材全球变化的编写(3人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受到广泛好评,被包括台湾在内的国内多家高校认定为教科书;

14. 对全球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历史演变特征、全球气候变化的地区差异等进行了分析,提出全球气候变化地域性差异对各国履约立场的影响、温室气体人均历史累积排放等创新见解和概念。作为主要研究人员的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及京都议定书相应对策研究专题被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计划优秀科技成果;

15. 建立了世界主要国家温室气体历史排放及其人口、经济发展数据库,并据此对世界各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人均排放、历史累积排放及人均历史累积排放等事实及其政策意义进行了系统分析,为进一步建立基于公平原则的世界各国温室气体排放指标体系奠定了基础;

16. 对中国近50年地面气候要素的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全国地面气候变化的基本时间和空间规律,得到1951-2004年全国平均增暖1.3°C、每10年增温0.23°C的结论;

17. 揭示了我国过去50年气候生长期的长期变化特点,发现多数地区气候生长期趋于延长,北方和青藏高原尤其明显;

18. 对全国和各主要大河流域的大气降水和气温等水循环要素变化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第一次给出近50年十大江河流域平均降水量的趋势变化特征,发现北方辽、海、黄、淮河流域降水明显减少,而长江、珠江和东南诸河流域降水增加等变化事实;

19. 对近45年我国水面蒸发的多年平均特征及其时间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除松花江流域水面蒸发量有所增多外,全国其他大河流域水面蒸发量普遍减少的结论,认识到华北地区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气溶胶引起的日照时间和太阳辐射的普遍下降;

20. 发现长江流域平均的年和夏季降水量与河口附近大通水文站总流量变化具有十分密切的正相关关系,说明长江流域气候变化仍然是水文和水循环变化的基本控制因素,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并不大;

21. 对近100年全国温度变化和降水变化特征做了再分析,获得近百年平均增温0.79°C,每10年增温0.8°C的结论;

22. 对北京、天津、山东、湖北、河北、甘肃以及华北、西南等地城市热岛增强因素对地面气温记录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年平均热岛增温对国家级气象台站观测到的全部增暖的贡献达到20-70%,为进一步订正城市化引起的地面气温资料偏差奠定了基础;

23. 对近1000年全国年平均温度序列进行了初步重建,证实20世纪的地面气候增暖没有明显超过中世纪暖期,对现代快速变暖的历史背景和地位有了新的了解;

24. 利用迄今(2004年)最完整探空温度资料的分析发现,1960年以来我国对流层平均温度没有明显上升,中、低对流层平均温度有不显著的增加,没有地面气温变暖明显,从一个侧面证实地面气温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城市化增温的影响;

25. 分析了我国地面和高空风速的气候学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特点,发现高空风速变化趋势存在着明显的垂直分异规律,地面风速的显著减弱趋势有一半以上是由城市化和局地观测环境改变造成的,这些结果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

26. 综合分析各方面资料,给出我国过去50年地面气候变化特别是气温变化原因的初步结论,认为大气中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浓度增加、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气候系统内部的低频振动均对中国近几十年气候造成了影响,但目前明确检测温室气体排放的区域影响仍有困难;

27. 系统评价了城市化对全国基准/基本站地面气温变化趋势影响,分别建立了全国及6大区域平均的国家站和参考站地面气温时间序列,对各区域和全国平均国家站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偏差进行了系统评价和检测。主要结论是:国家站年和四季平均城市化增温率都很显著,年平均城市化增温率为0.076/10a,城市化增温贡献率达到27.33%;在6个分区中,除北疆区外,国家站地面气温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均很显著,其中江淮流域年平均城市化增温率最大,城市化增温贡献率达到55.48%

28. 对近百年特别是近50多年来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评价,研制了综合极端气候指数,发现全国平均综合极端气候指数趋势变化不明显,说明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主要类型极端气候事件没有表现出总体增多或增强的趋势变化

 

 
安全联盟安全联盟站长平台
 
  版权所有: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任国玉课题组   京ICP备12345678号   设计制作:无忧网络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