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to favorite Make Home Chinese
 
 
 
Homepage   Introduction   Member   Achievement   Resources   Message   Picture
 
 
消息
消息 
 
   
 

QQ:965620039
QQ:807974030
MSN:
12345@hotmail.com
12345@hotmail.com

 
消息 Your location:Homepage > 消息
 
更新日期:2017/9/11  浏览:2052

 暴雨频发或致98洪灾重现?

2016年06月20日 07:20环球时报

 

本报记者 崔杰通

据国家防总网站消息,6月14-16日,江南、华南、西南东部等地再次出现强降雨过程,大于100和50毫米的降水笼罩面积分别为7万和67万平方公里。据湖北省民政厅19日最新通报,18日至19日下午5时,鄂东北东部出现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造成全省4人死亡12人失踪。而北方也受到强对流天气影响,出现暴雨与冰雹等情况。中国今年的防汛形势到底如何?网友将暴雨引发的各大流域水量上涨与1998年相比,是不是多虑了?对此,《环球时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国玉。

环球时报:今年以来,中国南方多地出现强汛情,北方多地出现暴雨,就降水量而言,有没有一个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呢?

任国玉:通过现代观测和古气候研究看,北方的海河流域或华北地区大致存在一个60-70年左右的降水量准周期震荡规律,上世纪50-60年代多雨,80-90年代则比较干,其中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1997-2002年)是近半个多世纪最干的几年,此后降水量有所回升。如果这一规律成立,即在时间上稳定存在,在机理上可以解释,则从2010年开始,海河流域或华北地区的降水就应该在向平水期或丰水期过渡,未来20-30年,这个地区的气候应处于较湿润的背景下。

南部长江流域的降水量准周期震荡现象不像华北地区那么明显,但总体而言,长江流域气候上世纪90年代较湿,进入21世纪以后则相对干一些,现在是不是进入一个新的较湿阶段,还有待观察。

环球时报:中国多地出现极端强降水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吗?

任国玉:去年是强厄尔尼诺年,一般来说,强厄尔尼诺年及其次年,容易发生全球异常天气气候现象。1998年中国南方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一般认为和1997-1998年的特强厄尔尼诺现象有密切联系。

环球时报:今年是否会出现类似1998年那样的特大洪涝灾害?

任国玉:我主要关注气候的年代到多年代尺度变化现象,无法告诉你特定年份的气候异常特征,但影响降水年际变异的因素很复杂,除了发生在热带海洋的厄尔尼诺,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温、青藏高原和欧亚大陆积雪、北极海冰、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等,都会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产生影响。

环球时报: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任国玉:人类活动对全球、区域和局地气候的影响,是当前气候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一个多年代以上尺度渐变现象,对于某一年气候异常的影响不大。

城市尽管占全球陆地面积的比例很小,但却是地球上人类活动强度最大的区域。城市化已经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城区及其附近郊区气候不断变暖,风速逐渐减弱,大气相对湿度持续下降,特大城市的降水量和短历时强降水事件频率增多。这些明显的变化反过来又对城市地区人类活动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环球时报: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异常或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

任国玉: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变异上有一个天然的优势。这是因为,气候变化或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总是有区域差异的,比如某个地区发生洪涝造成农业减产,另一个地区就可能风调雨顺,年景较好或正常,在通讯和交通便利的条件下,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区域间调剂减轻灾害造成的破坏。

为应对暴雨、洪水、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中国政府建立了较完善的天气气候观测网和监测、预报预测和预警系统。比如对暴雨洪涝的预报预警能力,目前已经得到很大提高,相关信息可以给水利、农业、市政部门等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决策依据,为提前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提供有利保证。今后,还需要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为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丰富、可靠的科学信息。

 

 
 
  All rights reserved: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RenGuoYu perovskite-type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Beijing ICP prepare:12345678number    design:cnitc
Address: Beijing zhongguancun south street 46 number   Phone:010-68406408
You are   visitors